English

科技带给农业的革命性转变

1999-01-05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薛冬 我有话说

经过20年的努力,我国农业科技共取得获奖成果2万多项,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我国粮食在播种面积调减近1.5亿亩的情况下,总产量从1978年的3亿多吨增加到现在的4.9亿吨,连续上了4个台阶——

现在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还记得,20年前,城镇居民买粮要凭粮本,买肉订奶都要凭票,而且限量供应、排长队等候。那是一个农产品全面短缺的年代。20年后的今天,市场上粮棉油、肉蛋奶敞开充足供应,应有尽有,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,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结果。

改革开放20年来,我国农业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农业科技的应用密切相关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、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一大批农业科学技术,为我国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。过去的北方地区,每到冬季便是蔬菜断档,“白菜熬土豆,吃到春打头”。北京等地居民靠冬贮大白菜熬过漫漫长冬。从70年代末,我国开始引进地膜覆盖、日光温室等技术,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。如今城市百姓再也不用为冬季吃菜犯难,“蔬菜市场无淡季,居民餐桌四季鲜”,生动地表达出20年间的巨大变化。如今不仅在内地城镇,就连青海、西藏高寒地区,一年四季都能在城郊见到一畦畦菜园,随时吃到新鲜蔬菜。蔬菜大棚甚至登上了最为偏远的高原哨所。今天的新鲜事则是,由过去的南菜北调到时而出现北菜南调。说的是去年10月,北方的哈尔滨城郊建国村等100多个蔬菜专业村,向上海调运西红柿等新鲜蔬菜。更有利用这项技术脱贫的实例,如内蒙古商都县的南菜园村,20年前是贫穷的“卖血村”,因为使用了日光温室、塑料大棚种菜,并将蔬菜发往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等地,一举脱贫,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

随着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蔬菜上运用成功,这项技术也相继在玉米、水稻等粮食作物上推广,近年又开始用于小麦栽培,1994年全国地膜小麦仅做几百亩试验,1995年发展到5万亩,1998年猛增到850万亩。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史志诚教授说,地膜小麦在我国北方16个省区的适宜栽培面积在1.5亿亩,如果“九五”期间在全国推广2000万亩,可增小麦20亿公斤,将为我国本世纪末实现130亿公斤小麦增产目标做出贡献,这无疑是我国北方夏粮的新的增长点。

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,这20年间我国农业科技专家取得了巨大成绩。尤其突出的是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,他在1973年培育出世界最早的杂交水稻,每亩产量达到800斤以上,20年来,为我国增产粮食近3亿吨,被农业界誉为“第二次绿色革命”。由于这项技术在世界上推广利用,也为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不朽贡献。为了选育出产量更高的优质杂交水稻,袁隆平于去年10月,挑选了19种杂交水稻良种,用科学实验卫星将种子送上太空进行实验。今年10月,在湖南召开的总理基金项目超级杂交水稻选育论证会上,专家预言,由袁隆平负责的超级杂交水稻课题将在三五年内完成。我们期待着这项研究成果,如果能实现这项超高产育种目标,将对我国人民下个世纪的吃饭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
据农业部的有关统计,经过20年的努力,我国农业科技共取得获奖成果2万多项,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使我国粮食在播种面积调减近1.5亿亩的情况下,总产量从1978年的3亿多吨增加到现在的4.9亿吨,连续上了4个台阶。我国的禽蛋和肉类产量已双双跃居世界第一位,肉和蛋的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9.5公斤和16公斤,分别是1980年的4倍和7倍。农业部部长陈耀邦说,“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的谷物、蔬菜、禽蛋、油料、棉花和水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平均水平,主要农产品全面短缺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的改观。农产品总量增加的同时,农产品品种增多、品质改善,均衡供应的能力增强,这对我们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,是前所未有的。”

当然,距离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,我国农业科技还有不小的差距。我国科技进步尽管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已由“六五”的27%提高到1997年的42%,但距离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70%左右,仍有很大差距。农业科技的重大成果还太少,科技储备明显不足;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的覆盖面小、到位率低,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已成为农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“瓶颈”。世纪之交,我国农业发展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。人多地少、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,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:“中国的农业问题、粮食问题,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。这就要求农业科技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发展,必须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。”

由于生命科学、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,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,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序幕已经拉开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